【喬訊電子創辦人 張水美 (71 電子二) 專訪】
小小連接器 連結台灣產業的世代奇蹟

出生平凡卻不平凡的人生

【個人簡歷】

  • 喬訊電子公司 董事長
  • 巧鴻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
  • 水美不動產有限公司 董事長
  • 祥志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
  • 日本喬訊株式會社社長

  1985 年張水美創立喬訊電子,專做電子連接器。從模具設計、產品沖壓自動化及射出,皆由她一手包辦。回憶創業初期,公司內部共五位員工,直到順利拿到安規與專利後,生意便源源不絕,訂單應接不暇。她勉勵年輕人不要侷限自己的學習,每一次成功或失敗,都是讓自己經驗值更加乘的關鍵。而且要做,就要做到最好。她說這些堅持,皆讓她在事業版圖上,自然與客戶端形成深厚的信任關係,並帶來正面影響力。

臺北工專是她一展數理長才的訓練基地

    回憶幼時求學經歷,張水美說自己天生對升學考試有不錯的掌握力,因此成績大多皆能維持在全校十名以內。她愛好運動,排球、擲壘球競賽等,都曾在場上締造佳績。隨著升上初中,學業壓力漸重,她將紓壓的管道轉移到音樂上。笛子、口琴、洞簫是她最拿手的三項樂器,當時五燈獎節目推出,還曾被邀請上電視台表演,因課業繁忙及父母親反對所以作罷。音樂的興趣對她來說,雖未給予後來成就具體的助益,卻陪伴她度過大專時期在北部生活的無數寂寥光陰。

    鑒於原先就對理工科目較為在行,在爸爸的建議下,張水美以理工學校為目標,後來也如願考進臺北工專電子工程科就讀。在臺北工專的訓練,雖然讓學生們都吃盡苦頭,但也間接使得畢業後的他們養成了活躍的思考與邏輯推斷力。

    張水美說:「學校確實就是品質的把關,所以畢業後有著『臺北工專』的學歷不怕找不到『頭路』。學生時期紮實的實作與學業要求,讓我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精神與堅毅的性格。台灣經濟能有後來的發展奇蹟,臺北工專功不可沒。」

外商職場 拓展意想不到的世界觀

    畢業以後,張水美進入日商台昭(台灣昭和公司)工作。日商環境講究專業性,在那個女孩子就業環境不理想,薪資更不如男性的年代,同事之間唯有她一個臺灣女孩。

    後來告別日商,美商(雅聞)公司是張水美工作的第二站。不同於日商設計的 APPLE硬體,他們製作的產品是一款在太空署上使用的衛星傳播器。一進公司,張水美便被派去品管部救援。原來公司內部的生產線,長期有「產品不良率」居高不下的問題,這個無心插柳的轉折,卻使得張水美從此累積了品管生產與危機處理的經驗。

    待過兩間外商公司,對張水美影響深遠。她說,曾有台商挖角她,未料進去工作不到一個月竟非常不習慣。因為台商的管理系統在尚未數位化前非常凌亂,這也讓她對於臺灣工業的「管理階層」應該更先進、具有更系統化的改革有著深深的反思。

取得安規 讓 MIT 連接器熱銷台灣海外

    關於「創業」的轉捩點,發生在張水美代表公司前往德國慕尼黑參展。這個展覽讓她發現,原來「連接器」的單價很可觀,一個念頭悄然升起:「這麼簡單的東西,為什麼要仰賴進口呢?」察覺台灣工業大廠不可缺乏的連接器,盡是仰賴進口,卻沒有人跳出來設計、生產,讓她在心中埋下一顆決定創業的思想種子。

    1985 年,辭去原本工作的張水美成立喬訊電子有限公司,之後增資為喬訊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,專做電子連接器。從模具設計、產品沖壓自動化及射出,皆由她一手包辦。然而萬事俱備,卻差一件事沒做—沒有人相信她們出產的連結器是好的。這個看來渺小、容易被人遺忘的連接器,雖然只是一個小零件,卻足以撼動整台機器運作的順利與否;它就好比一座橋,任何電流都要通過它才能串聯過去,當這座重要的連結斷了,整個主機都可能當掉。但在當時,台版連接器前所未有,使得他們即便產品做出來了,單價也比國外低很多,卻沒有人敢來使用。

    為了讓更多人信服喬訊生產的連接器是可以使用的,張水美將產品拿去德國、美國、加拿大和日本取得「國際安全規準」,只要有了這個安規標章,產品就能進入到各大市場,讓客戶買單。起初,張水美也被客戶開玩笑問「安規怎麼『弄』來的?」因為對當時的臺灣環境來說,取得安規太難得,反倒讓人不敢相信流水號的真實性。

時勢造巾幗英雄 正義感與同理心是對社會的「責任」

    回憶創業初期,公司內部共五位員工,張水美投入在外商工作累積的積蓄,並請父母北上幫忙連接器事業。等到順利拿到安規與專利後,喬訊生意便源源不絕,訂單應接不暇。在公司營運的第二、三年,收益逐漸穩定,她也請妹妹從國外回來,幫忙拓展國際市場的版圖。於是,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國家也陸續設立了分公司。

    雖然那時到處都在催貨,忙得天翻地覆,但張水美承諾,只要是答應的訂單,喬訊一定讓客戶能準時拿到貨。因為自身對專業與品質的堅持,再加上獨到的格局眼光,張水美讓原本排隊拿國外生產的連接器大廠牌,像 Panasonic, Sony, 日立, PROTON…… 因為有了安規保證的加持,決定轉向喬訊談合作案;一用成主顧,穩固的合作關係便因此建立起來。

    草創期的辛苦之路,讓張水美明白創業艱難。因此,合作過程倘若遇到新創公司,一聽是資金周轉問題,在會計那關過不了,即使不認識,還是會默默選擇讓他們賒帳,給予多一些彈性。
幫助中小企業的心,就如同張水美對待母校的付出,當北科大(臺北工專)的土地不足,她義不容辭召集校友們同心協力,為學校爭取校地,並自願到各大媒體發聲……在過程中,張水美體會到「施比受更有福」;她說,被需要是一種成就感,這就是她感到最滿足的地方。

給年輕人:認清方向 就勇往直前吧!

    張水美也時常鼓勵身旁的校友們,行有餘力就捐款給學校做建設,或是讓清寒的學弟、學妹有獎學金可使用,學習路上,不必要的阻礙愈少理當愈好。

    關於給後輩的話,張水美說,她始終覺得,腳踏實地、實事求是的精神,即使世代更迭,也不可缺乏。每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,在有把握的領域上堅持、積極進取,才可能有被看見的機會。萬事起頭難,但當別人不做,你去做了,未來大放異彩的時刻,你必會感謝當初那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自己。

   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,發展總是難以預料,但也因爲難以預測,才處處充滿機會與挑戰。在接受挑戰前,先弄清楚自我的方向吧!不一定別人做的,也得盲目跟著做;先了解自己適合什麼,再勇往直前,相信屬於你的燦爛人生早已揚帆啟航。

分享